财经资讯

中国央行联手IMF 汇率调整另有玄机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18-4-21     浏览次数:    

北京时间8月17日,专栏作家马什(DAVID MARSH)在MarketWatch发文表示,中国突然调整汇率政策,引发人民币对美元戏剧性贬值,恐怕并非传闻中所谓注定将损害全球市场,影响加入特别提款权前景的不得已选择;相反,更可能是出自中国人民银行[微博]与国际货币基金的联手合作或者默契,是逐渐真正让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计划的一部分,而自由浮动正是加入特别提款权的前提。

  以下即马什的文章全文:

  中国上周对人民币汇率政策做出了调整之后,这种货币明年加入特别提款权的前景也由此变得明晰起来。

  许多观察家都将上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戏剧性下滑描述为“贬值”,认为这不但会对全球资本市场造成破坏,而且可能会直接损害人民币进入国际货币基金货币篮子的计划。

  然而实际上,却存在着另外一种更加言之成理的可能性,即此次汇率变化是北京与国际货币基金共同策划的整体策略的一部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调整反而会增大这种货币在2016年9月加入特别提款权的可能性。

  对于这种协调动作,以加入特别提款权的安排,周五的另外一条新闻似乎也提供了证据——中国人民银行[微博]一个月时间内第二次发布黄金储备数据,显示中国央行[微博]7月间购入黄金19吨,使得持有的黄金总量增加至1677吨。一个月前,中国刚刚结束了长达六年的黄金储备缄默期,宣布持有的黄金2009年以来增长了57%。

  诚然,许多人都认为正式发布的数据和中国的真实黄金储备之间恐怕还是有不小的出入,但是无论如何,中国已经做出增大储备数据透明度的姿态,这本身就表明了他们向国际数据发布惯例靠拢,推动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决心。

  继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之后,正式成为特别提款权的第五种成分货币,就意味着人民币正式加入了一个精英货币俱乐部,会大大增强北京在全球层面的金融和货币影响力。

  许多观察家似乎都忽视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即,如果人民币要成为储备货币,北京就别无选择,唯有循序渐进,直至彻底放弃与美元之间的挂钩——尽管后者2005年以来就已经开始松动了。哪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周下滑了3%,但即便如此,从2005年到现在,人民币累计还是对美元升值了30%。

  事实上,汇率的波动并不会阻止一种货币成为储备货币,相反倒是通向储备货币之路上最常见的伴奏。比如说,当初的西德马克进入多货币储备体系的最初阶段,从1980年到1985年,美元对马克几乎升值了整一倍,而接下来两年又回落了50%,对日元的汇率也上演过类似的局面。

  北京与国际货币基金协调动作的另外一个证据,则是来自国际货币基金一面。基金日前发布了一份新的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当中,总计有38家匿名央行和货币机构持有人民币,占全球“官方资产”(比“储备资产”更为广泛的定义)的1.1%,超过2013年的27家和0.7%。

  当然,这一报告不能最准确地反映人民币的持有状况,因为基金的188个成员并不是都接受了调查。不过无论如何,这些数据至少是首次将人民币列为全球第七重要的官方资产,仅次于美元(63.7%)、欧元(21%)、英镑(4.1%)、日元(3.4%)、澳元(2.1%)和加元(2%)。调查数据还显示,127家央行持有美元,109家持有英镑,108家持有欧元,88家持有日元。

  过去十二个月当中,根据通货膨胀调整后的人民币贸易加权价值足足增长了14%,而现在,不再盯紧强势美元显然会大大缓解中国出口商身上的压力。中国官方上周解释说,这次挂钩调整只是一次性的措施,并不是人民币针对美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货币大规模贬值,掀起货币战争的前奏。考虑到中国正在努力塑造国际货币领域“好公民”的形象,他们的诚意应该是可信的。

周一,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公布的人民币兑美元(6.4032, 0.0085, 0.13%)汇率中间价为6.3969,较周五的6.3975小幅上扬。

  中国采用更加灵活机动的货币汇率政策,这本身就可以视作是对国际货币基金要求的回应——一直以来,基金都在强调,面对与世界其他地方之间大规模的,而且日益频繁的资本流动,中国必须提升自己货币政策的效力。

  周五,国际货币基金透露,他们的经济学家5月间曾经要求中国向着真正的浮动汇率继续迈进,包括“未来几个月内采取措施……进一步扩展……波动区间,改变中间价的确定方法”——这可以说已经为中国央行8月11日的行动埋下了伏笔。

  中国已经做出保证,必要时将动用3万65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来应对任何可能的混乱,但是同时也警告投资者,必须对人民币的“双向波动性”有一定心理准备。周日,在一份声明当中,中国人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称,中国并没有发动货币战争的意图和需要,使得认为人民币可能在未来几周内进一步贬值的投机想法受到了抑制。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向上]